高效、安全、可靠的肥料产品
春耕时节,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4台智能无人驾驶播种机,在北斗卫星导航精准指引下,10天左右,就能完成5000亩小麦的播种,播种后48小时内,还可以精准滴灌。
提起粮食主产区,人们通常会想到黑龙江、河南、山东、吉林、安徽。确实,它们已连续多年稳居粮食总产量前五名。
2024年,一个人们想到它基本不会想到粮食的地方,超越了上海,成为新的单产之王——每亩产粮524.8公斤,较全国平均数高出33%。
这一刻,新疆终于等到了,历史上首次排名全国第一。此前,在上海连续第一的7年里,它有5次第二。
粮食单产第一的背后,新疆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几乎包揽了各自赛道的大面积单产纪录:
小麦百亩、千亩、万亩单产,分别创出795.8公斤、756.2公斤、720.39公斤全国大面积高产纪录;
玉米千亩、万亩、百万亩单产,分别创出1550.15公斤、1392.7公斤、1164.7公斤全国大面积高产新纪录。
2023年,新疆粮食总产量突破2000万吨大关,达2119.2万吨,历史性地由“区内平衡、略有结余”,转变为“区内结余,供给国家”,成为可调出粮食量最大的产销平衡省区。
2024登上单产王座的同时,新疆粮食总量2330.2万吨,较上年增产211万吨,增量相当于为全国人民每人多出3斤粮。
而2020至2024年,新疆粮食产量增加了746.8万吨,增量占比达到20.2%,也是居全国第一。
2330.2万吨的成绩,比浙江、福建、西藏、宁夏、青海、海南的总产量之和还高,也让新疆粮食总产量在全国的排名上升到第13名。
2024年,新疆一等小麦占比达96%,位居全国首位,高于全国平均值近30个百分点。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里,新疆和产粮食是关系不大的,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生态脆弱,也是不利于粮食生产的。
曾经,新疆也的确是缺粮、少粮。新中国成立初期,其总产量只有110万吨,仅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0.97%。
新疆如何从粮食贫瘠之地成为产粮高手的?首先是现代化农业建设,持续改变着它的产粮条件,包括改变着靠天吃饭的宿命。
国家对新疆的农田建设从王震将军的建设兵团就已大规模开始,直到今天也没停息。如果说建设兵团时期是靠艰苦奋斗人发狠,那如今的新疆农业则是科技与狠活齐下。
曾经,新疆的农田“零、散、碎”,一些地方土地盐碱化、沙化严重,“巴掌田”“补丁田”遍布。但现在,零、散、碎正在连点成片,盐碱地、沙化地正在科技加持下成为新良田。
至2024年底,新疆已累计建成5989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2.8%。
新疆的数据显示,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小麦单产提高5%以上,玉米单产提高20%以上。
库车市齐满镇甬库团结村村民王海燕对记者说,过去田块分散,最大的不过十几亩,浇水要跑几公里,很费劲。如今,种田无需下地灌溉,手机上便可操控自动化农机,一个人就能管好200多亩地。
农业生产模式也因此改变,土地被集中起来,种植大户和降本增效的集约化管理因此诞生,丰产增收因此水到渠成。
2023年,该村小麦亩产由高标准农田之前的300公斤,增加到700公斤。
如今,种植大户靠种地赚钱,农民靠流转土地赚钱,靠不再种地出去务工做生意也能赚钱,更高效益模式下,仅土地流转费就从每亩几十元涨至900元。
也是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新疆把同样有科技加持的田间高效节水工程和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率推高至首位,较全国平均水平高53个百分点。
在新疆,种地不再仅仅是体力活,“脑力活”的成分越来越大。在央地媒体的报道中,科技增粮的场景,随处可见。
播种,有装配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播种机。轻点屏幕,一组组播种深度、行距参数即刻生成。随后,播种、铺设滴灌带、覆膜及覆土等作业,一气呵成。
“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播种机下种均匀、播得直,同步铺设滴灌带,方便了我们后期管理和采收。”巴楚县且迪塔格村村民阿布都扎伊尔·阿力木对记者说,虽然忙碌,但自己并不觉得累。
农田里,播种机笔直驶向前方。阿布都扎伊尔家院子一角,以前的手工播种工具在“吃灰”。
该村党支部书记阿斯亚·阿布都瓦依提亦表示,这几年,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播种机播种的小麦高产稳产,提高了村民们种植冬小麦的积极性。
在玛纳斯县种植户朱利民600亩地里,安装着传感器和物联网设备,通过它们,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等信息,并根据农作物生长需求,精准地将水和肥料输送到作物根部。
“过去灌溉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朱利民对记者表示,有了这个系统,他坐在家里就能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灌溉和施肥,既省心又省力。
天上,还有植保无人机。通过北斗定位,航线规划可精准到厘米级。药肥喷洒不均匀、漏喷、重喷,统统不存在。
“以前背喷雾器打药,一天打不了多少地,又累效率又低。”吉木萨尔县农户叶建忠说,现在无人机一小时能飞防几十亩,农药利用率高了,成本也降了。
无人机操作员高明辉表示,植保无人机配备先进的雷达和传感器,能根据地形和作物高度,自动调整飞行高度和喷洒量。
“种好粮食,学问太大了!如果把种粮过程中的科技都掌握了,种地会越来越轻松,收成也会越来越稳。”额敏县种粮大户宋红伟对记者说。随着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以及各类科技的应用,宋红伟种粮的“胆量”越来越大,2024年种了3000余亩小麦。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图木舒克市,一片原本盐碱度高的撂荒地,被改造成了2.4万亩良田。4月,种植棉花;10月下旬,棉花收获后,复播冬小麦;次年6月底,冬小麦收获后,复播小米。土地产出、农民收入,双双提高。
除了这些之外,从棉花之乡、瓜果之乡到国家新粮仓,新疆的粮食增产,还与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关。而这背后,是一盘更大也更重要的棋。
“两增”,增加的是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一调”,是指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粮食内部,稳小麦、扩玉米;全局上,适度调减经济作物种植,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2024年,新疆粮食播种面积4440万亩,较上年增加202.9万亩,增量位居全国第一;较2020年增加1095万亩,增量同样位居全国第一,增量占比达到28.6%。
2024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为3671.85万亩,较2020年减少81万亩;林果种植面积为2100万亩,较2020年减少100万亩。
“一些作物的现实经济效益更高,但从服务贡献‘国之大者’考虑,新疆旗帜鲜明、坚定有力地抓粮食生产。”新疆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据世界粮食计划署报告,2024年粮食安全形势呈恶化趋势,面临饥饿的人口,较上年增加了10%,食物不足水平回到约15年前。
根本原因不在于全球粮食不够吃,而是发展中国家的饭碗,端在了发达国家的手中。
中国,有14亿多人口,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显然是靠不住的。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已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约500公斤,也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
但与此同时,作为全球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粮食需求总量持续上升,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我国每年进口粮食1.5亿吨左右,其中近1亿吨是大豆,1000万吨是小麦。
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也在持续增加粮食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2003年,全国16个省(区)有粮食净调出能力。但到2023年,有粮食净调出能力的,已经仅剩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安徽、河南和新疆7个省(区)。
2025年,新疆粮食增产目标已定:种植面积增加60万亩,产量再增10亿斤。
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让“中国碗”装更多“新疆粮”,新疆会有新惊喜。
这真是好消息,如果新疆成了产粮大省那中国人可真的能永久解决饥荒问题,彻底解决几千年制约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为新疆农业喝彩!
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将于8月7日开幕:成都世运会开幕式进入倒计时。
来源:起点新闻 “领导让我联系张嘉益拍反诈宣传片,结果真的摇到本尊了!” 近日,西安公安发布的一则反诈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面对领导“你去联系张嘉益拍片”的要求,员工不敢置信:“我?” 图源“西安公安”。
高分考生被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误录取:已有16人决定复读,通知短信为“已录取厦门大学”
近日,“高分考生被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误录取”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热议。此前,多名贵州考生在社交平台反映称,因贵州省招生考试志愿填报系统未明确区分“厦门大学”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导致自己被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误录取。
北京大学宣布:自2025级学生起,将全面取消绩点,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和记载
舒服的姿势没说不让你工作呀 有躺平的资本躺平也是可以的 人生也可以是阶段式的 有规划就不会慌 是主动的 没计划就是被动的 需要面对无奈 就像旅游有人喜欢提前做攻略 有人就喜欢走到哪儿算哪儿 两类人应该都不太习惯对方的方式 但无关对错 #情感 #婚姻 #家庭 #夫妻 #努力
美日握手言和,石破茂的急刹车,挡不住日本经济的下坡路!#掘金计划2025 #国际局势 #石破茂 #日本经济 #国际热点
夏天,很多人都喜欢吃碗冰冰凉凉的凉皮,但金华义乌29岁的大壮恐怕再也不敢吃了。大壮是安徽人,和父母、老婆一家四口在金华义乌打工,平日里身体素质不错。
“梦之队”拿下首金!陈芋汐、陈艺文、曹缘、程子龙夺得2025世界泳联世锦赛跳水混合团体金牌
7月26日下午,2025年新加坡游泳世锦赛跳水项目首枚金牌产生。在混合团体决赛中,曹缘、陈艺文、陈芋汐、程子龙组成的中国队夺得冠军。曹缘在比赛中。图片来源:新华社混合团体决赛共有21支队伍参赛。
7月26日,在最新的《姐姐当家》节目中,董璇大方谈了前夫高云翔,她说自己从来没想过上一段婚姻会失败,“他对家、对孩子、对我非常非常好。”
上海紧急提醒:不要投喂!近100个小区都发现了,有市民吓坏,成群结队出现,看得心里毛毛的
晚上八点多,佘山九里小区昏暗的路上,彭晓突然接到同为志愿者的妈妈的电话:“我看到一只!在熊猫雕塑旁边!”激动的她立刻奔向发现点位,十几米外的草坪上,一双绿色的眼眸闪现,回应手电筒的照射。
### 他和上海的故事,从没有一刻分离。大家都说,上海是座神奇的城市。它有多现代化,大家都知道;可如果你往历史里捞一捞,这座“东方魔都”的变迁,背后故事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