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国际(中国)-K8官方网站

【央媒聚焦内蒙古•农民日报】良田沃野“丰”景好——内蒙古创新模式助力高标准农田质效双提升—凯发-k8国际官方首页

欢迎来到凯发国际官方网站!

专注化肥研发和生产

高效、安全、可靠的肥料产品

全国咨询热线0536-7981255
凯发-k8国际官方首页

新闻中心

 

推荐产品

24小时服务热线 0536-7981255

行业动态

【央媒聚焦内蒙古•农民日报】良田沃野“丰”景好——内蒙古创新模式助力高标准农田质效双提升

发布日期:2025-07-25 02:37浏览次数:

  2025年7月24日,《农民日报》第6版刊发题为《良田沃野“丰”景好内蒙古创新模式助力高标准农田质效双提升》的文章,报道了内蒙古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2024年粮食产量达到820.1亿斤,实现了“二十一连丰”。这一成果的背后,得益于内蒙古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良种、良机、良法等措施,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眼下,河套小麦正在开镰抢收。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6万余亩新建的高标准农田上,大马力农机来回穿梭,锋利的割刀快速轮转,金黄的小麦颗粒归仓。

  “高标准农田里规模化种植小麦和玉米,不仅省水省肥,而且耕种管收全程都能机械化,省时省力省人工,原来抢收要一个星期,现在只要三四天。”德岭山镇四义堂村党支部书记齐跃飞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小麦平均亩产都在1000斤以上,再加上套种的玉米,亩均收益能到2000元以上。

  内蒙古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2024年粮食产量达到820.1亿斤,实现了“二十一连丰”。这一成果的背后,得益于内蒙古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良种、良机、良法等措施,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到2024年底,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0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45%。

  “目前,内蒙古的高标准农田已经形成了多维度的组织体系、全链条的管理体系、创新性的保障体系和针对性的建设体系,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一些富有区域特色的做法,形成了14种典型模式、10大案例、农田建设26步工作法等创新经验,能够有效推进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订单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让端牢中国饭碗底气越来越足。”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厅长郭占江介绍道。

  农民是高标准农田的使用者,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如何建得让农民满意,尤其关键。

  “闸口怎么设,路口在哪里,水渠怎么布局当时,我们都反复确认过,我们都有发言权!”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头道桥镇挪一村村民杨顺才告诉记者,村里的高标准农田设计、建设、施工的各个阶段,村民都要全程参与,每个村小组推选6名村民代表,负责建议、审签和监督,在施工建设前,要经过至少6轮沟通,在图纸上、现场多次确认。“我们村民代表们同意了,才能动工。”杨顺才补充道。

  “怎么建,建什么,农民说了算!”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副局长李斌介绍道,从2021年起,巴彦淖尔市探索实施“四会两确认六签字”模式,引导农民全程参与高标准农田初步设计和评审,进一步保证建设内容符合实际需求。“四会”机制,即在项目申报、立项准备、任务下达后和设计阶段分别召开农户立项意愿调查会、现场观摩会、立项告知会、设计方案讨论会,充分解决农民不知情、不理解、不愿使用等问题;“两确认六签字”即在初步设计、专家评审的同时,组织农民图上和实地确认,并经农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嘎查村支书、乡镇分管负责人、农牧部门负责人、旗县政府共同签字确认,才可施工建设。

  当前,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和平村千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上,玉米进入田间管理关键期,一排排玉米苗,郁郁葱葱,长势正旺。和平村种植户王立臣打开地头的闸口,灌溉水和水溶肥沿着细密的滴灌管道,流进玉米植株根部,为玉米补水补肥。

  K8国际官网首页 凯发官网入口

  去年,王立臣家里的农田,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王立臣几乎每天雷打不动地来到地头盯着施工现场,平时在家,还能随时登录手机上的“内蒙古田调助手”小程序,查询项目开工、进展情况。

  扎赉特旗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借助“内蒙古田调助手”小程序,集成“四会两确认”通知、技术视频、产销信息等功能模块,支持村民实时查询项目进展,在线提交意见建议。同时,鼓励群众参与项目初选阶段立项、规划设计、矛盾化解、全程监督、工程建设等。

  此外,内蒙古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融入自治区党委“就业行动”,建设中每亩筹资投劳100元,拿出中标额的10%实施以工代赈,吸纳当地农民参与建设。目前,全区以“以工代赈”方式共吸纳约9.75万农民参与建设,人均发放工资1.78万元。2025年印发《关于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规范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农民增收的通知》,预计今年落实以工代赈金额20亿元以上。

  高标准农田是粮食产能提升的根基,除了土地平整、通水通路这些外在的变化,还有粮食产能的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升级等内在变革。

  在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乡东新井村,曾经的山坡地变成了高标准农田,田成块、路成网、渠相连,数米高的监测装置和水肥灌溉系统分置在田间地头。“以前土地细碎、不平,撂荒地有很多,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以后,田地平整、道路相通,方便节水灌溉、机械化作业,如今村里5000多亩农田成了抢手货,合作社、农业公司争着流转,规模化种植粮食作物,也带动了代耕、代种、托管等社会化服务,现在亩均粮食产能都在2000斤以上!”夏家店乡东新井村党总支书记张士民高兴地说。

  在呼和浩特市金河镇碾格图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新农机驰骋、新品种落地、新农艺见效新质生产力在这片热土落地生根。该项目区通过引进“喜耕田一体化云首部”和“农抬头”数字农业云平台系统,通过物联网集成软件系统、农业“四情”(苗情、墒情、灾情、虫情)监测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电磁阀等科技手段,为高标准农田插上科技的翅膀。

  “通过手机App操作,不用人工下地去开阀门浇地,可以浇灌400多亩田地,寿命长达30年。”华维可控农业(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院内蒙古分院院长梁海一边操作一边向记者介绍,相比传统方法,使用这套系统可以将水的利用率提高30%至40%,肥料利用率提高20%至30%,不仅使农作物的品质更佳,同时还省工省时,有利于大规模种植。

  “有了智能化系统,我们改变了过去靠经验、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灌溉能节省70%以上的人力。根据四情监测系统按需施肥,根据作物生长模型建立一套高标准的数字农业种植模式,提升整个项目区的信息化水平。”碾格图村党支部书记郭永钢告诉记者,“项目实施后玉米作物增产能力提升,年平均增产效益为64.8万元,大力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高标准农田里,水管上不起眼的电动阀门就是灌溉智能控制系统,农民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通过手机给庄稼浇水。“我们现在浇水都是高科技了,手机一拿,动动手指就能实现,而且比起过去人工成本降低20%以上,机械费用从每亩150元降低为每亩120元,生产成本降低了,粮食产量却提高了,我们种田越来越有奔头喽!”鄂托克前旗特布德嘎查农牧民朝格吉乐高兴地说。

  杭锦后旗陕坝镇帐房村过去土地零碎分散,种粮成本高且收益低,许多“巴掌田”“鸡窝地”成了撂荒地。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村里与一家公司签署了土地流转协议,由村民和公司共同参与到农田的管护与运营之中。“有了这样的契约,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再走一步算一步,实现建设与管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帐房村党支部书记刘三换坦言。

  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后基础设施长期高效运行,杭锦后旗制定出台《杭锦后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实施办法》和《杭锦后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实施方案》,建立“旗负责、镇监管、村落实”的机制,压实管护责任,做到“五有三确保”:有主体、有人员、有资金、有标准、有考核,确保2019年以来已建成的项目全部纳入管护范围、确保定期维护、确保持续发挥效益。

  K8国际官网首页 凯发官网入口

  凯发国际官网登录 K8平台首页

  明确了管护主体和责任,管护资金从哪来?2023年以来,鄂尔多斯市本级下达管护资金990万元,支持各地做好高标准农田管护,各地积极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化解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难题。大力推广“工程质量+灾毁损失+管护服务”三位一体保险模式,多方合力共同维护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同时,为进一步强化高标准农田建前合理规划、建中安全施工、建后有效管护,研究制定了《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资金来源、筹措渠道、管护标准、分配比例等,做到全程规范管理,确保高标准农田长效永续利用。

  伊金霍洛旗全面启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保险试点,针对农田综合保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设施损毁等问题,定期开展巡查工作,对符合保险责任的损失及时统计上报和维护更换,由专业队伍负责日常巡查和工程管护维修。通过细化分解,在7个镇91村,落实管护责任人206人,确保每块田都有人看、每眼井都有人管。

  达拉特旗借鉴住宅“两供基金”模式,开展高标准农田“五供基金”(土、水、路、林、电)管护模式,群众亩均自筹100元,纳入集体管护账户,用于后续管护维修,确保项目持续发挥效益。

0536-798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