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国际(中国)-K8官方网站

南平:做大做强“人才链”攀高逐“新”向未来—凯发-k8国际官方首页

欢迎来到凯发国际官方网站!

专注化肥研发和生产

高效、安全、可靠的肥料产品

全国咨询热线0536-7981255
凯发-k8国际官方首页

新闻中心

 

推荐产品

24小时服务热线 0536-7981255

行业动态

南平:做大做强“人才链”攀高逐“新”向未来

发布日期:2025-07-20 21:42浏览次数:

  近日,南平市委人才办出台《南平市加快氟新材料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南平市支持ES纤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等重点产业人才专项政策,以政策的“精准滴灌”强化企业专业人才支持力度,促进高端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为南平攀“高”逐“新”注入强劲动能。

  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南平市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目标,持续实施“才聚武夷”行动计划,频频放出“大招”,加速推动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

  南平,这座以绿色为底色的城市,长期注重绿色高质量发展,布局一批氟新材料、新能源、“双碳”等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重点产业需求,2023年,以国家碳计量中心落地南平为契机,南平市制定出台了“双碳”人才队伍专项政策,创新性提出八条措施(以下简称“碳八条”),汇聚国内150余名高层次“双碳”人才,其中硕士以上34人,为“双碳”产业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碳八条’是南平市人才工作服务产业发展的有益探索。此次我们复制推广‘碳八条’的有效做法,选取氟新材料和ES纤维两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小切口’有针对性地制定引才计划,搭建起‘以产聚才 以才兴产’的优质‘生态圈’。”南平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政策的相继出台是南平市围绕产业链配置人才链,依托人才链赋能产业链的生动实践,旨在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交互式赋能、螺旋式上升。

  据介绍,《南平市加快氟新材料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南平市支持ES纤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都从人才引育留用、科研队伍建设、创新平台搭建、优化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但又有所侧重,前者在政策设计上更加面向高端,突出在集聚顶尖人才团队、攻关行业核心技术、共建创新平台等方面着力;后者则更加注重夯实基础,突出扩大产业影响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做好大学生引进等。此外,南平市还依托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系统梳理生物医药、新型纺织、“双碳”等全市重点产业链11条,并绘制出人才需求“热力图”,按图索骥、靶向引才,确保人才规模、质量、结构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眼下,福州大学—浦城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项目已步入收尾阶段,预计8月全面完工。项目建成后,将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地方产业需求搭建起无缝衔接的桥梁。

  凯发国际官网登录 K8平台首页

  科技园项目是南平创新用好在外科技人才资源,开辟招商引智引技“赛道”的新成果。近年来,针对优质人才少、引才留才难等问题,南平聚焦在外科技人才打出政策、事业、合作、感情“四张牌”,探索出一条山区地市柔性引才、精准用才、以才促产的新路径。

  “这些在外科技人才,如同璀璨星辰,散落在各行各业。若能将他们聚集在南平,势必碰撞出绚烂的火花。”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南平深知这些人才的宝贵,因此不遗余力地搭建平台、优化环境,力求将他们“引回来、留下来、用起来”。他们的回归,不仅能填补当地高端人才的空白,更能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成为推动南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说着,该负责人调出了一张动态更新的数字“人才地图”。地图上显示了两院院士、重点高校教授、科技型企业高管等307位南平籍在外科技人才的专业特长、平台资源、科研成果、合作基础等关键信息。“这是我们充分运用‘党建体检’成果,通过‘商会摸排+校友推荐+部门联动+市级统筹’方式建立的,便于精准对接在外的科技人才。”该负责人介绍,在绘制地图的基础上,建立了“家乡联系人”制度,并创建“一个重点人才、一名责任领导、一个牵头单位、一套对接方案”的“四个一”工作模式。

  在机制的有力推动下,去年以来,南平组织开展“才聚武夷·智启新程——南平籍在外科技人才大走访”活动,由市县领导带队精准对接南平籍在外科技人才,走访高校院所77所,精准对接南平籍在外科技人才173人,完善技术成果326项,确定浦圣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笋竹碳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化等重点项目18个。同时,市委主要领导带队赴上海、江苏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推动4个重点项目加快落地。

  引凤还巢,带来感情回归、项目回归、技术回归、智力回归、资本回流等多重效应。在外科技人才的智力导入,给南平构建“一项技术、多点开花”协同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如松溪籍在外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罗成心系桑梓,返回家乡,对松溪县百年蔗展开药食同源技术研究。随后,在南平创新建立的“跨部门、跨区域成果共享机制”的推动下,这项技术很快延伸应用到浦城莲子、武夷岩茶等其他传统农作物,将大大提升产品附加值。

  一次次“引进走出”,一个个藩篱被冲破。2024年7月,南平成立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其研发的“超级电容器用竹笋壳纳米纤维素基炭电极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应用”项目,使竹笋壳成为超级电容器领域的关键材料;同年建设的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运用天然生物科技,能够将鲜笋的保鲜从3~5天,延长到5~6个月……这些质的飞跃,得益于南平着眼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起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的“多元转化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以“人才出彩”促进“产业精彩”。

  围绕创新链布局,南平不仅加速提升现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的效能,还高标准推进氟新材料研发创新中心、竹材料研发创新中心、三爱富公司万能中试基地等建设。同时,与在外人才所在高校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成功落地南平市—东华大学联合创新中心等6个创新载体,柔性引进院士6人、专家学者44人、博士生11人。促成人才技术成果落地转化项目28项,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个、总投资10.94亿元,推动“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总产值比增5.7%,人才对重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升。

  从“给政策”到“给平台”,从基础设施的硬件支撑,到制度机制的软件保障,南平正通过开放、包容的人才培育政策,有效激活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今年3月,全省首个产业链特聘专家团在邵武组建并启动,南平抓住机遇,围绕人才引领驱动作用,大力实施“人才兴链”行动,建立“1”个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竹产业创新研究院、产业联盟、产业基金等“N”个配套机制,助力竹产业“拔节生长”。目前,竹产业特聘团深度参与南平市“十五五”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指导发布全国首份笋竹产业白皮书,在竹木生物质基硅碳高性能材料、微生物发酵竹粉饲料等方面取得技术成果转化阶段性成效,推动竹集成材智能化装备项目入选省“揭榜挂帅”项目……未来,南平还将用好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创新资源、学科资源,规划共建智慧育种、定向栽培、采伐运输、复合材料制备等多个创新实验室,构建起“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生态增值”全链条创新体系,辐射带动南平全域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凯发国际官网登录 K8平台首页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如今,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让好企业、好技术、好市场在创新链上无缝对接,南平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生态。下一步,南平将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不断探索引才新路径,提高引才适配度和精准度,引进特色产业人才资源,构筑起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为南平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举报邮箱: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36-798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