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国际(中国)-K8官方网站

青春筑凯发国际梦田野间—凯发-k8国际官方首页

欢迎来到凯发国际官方网站!

专注化肥研发和生产

高效、安全、可靠的肥料产品

全国咨询热线0536-7981255
凯发-k8国际官方首页

新闻中心

 

推荐产品

24小时服务热线 0536-7981255

行业动态

青春筑凯发国际梦田野间

发布日期:2025-07-12 16:15浏览次数:

  暑期伊始,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2021级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朱雨豪和同学们蹲在百年古宅里,用水平仪测量它的高度。没一会儿功夫,大家就已经汗流浃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类数据。一旁的村民热情地递上水:“娃们,歇会儿吧,这老房子多亏了你们这些文化医生。”这一幕是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筑光拾里”志愿服务项目的缩影。

  “筑光拾里”是建筑工程学院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十余年来,学院近千名师生将课堂搬进乡村田野,让青春在泥土中生根发芽,不断书写有温度的实践育人故事。今年暑期,学院以“徽文化”为主线,围绕“乡筑匠心”“徽韵薪传”“童筑未来”三大板块,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筑光拾里”志愿服务项目融合开展。其中,“乡筑匠心”板块聚焦徽墨与徽派建筑,深入调研其保护现状,探索“数字化保护+活态传承+产业融合”的方案,助力乡村振兴。“徽韵薪传”板块通过开展非遗体验,带领青少年制作徽派建筑模型、漆扇、鱼灯等,助力徽文化的传承。“童筑未来”板块则聚焦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安全教育、科技创新手工课、徽文化兴趣启蒙等多元支教服务,助力儿童全面发展。项目通过调研、文化传承与支教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大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青春筑梦田野间。

青春筑凯发国际梦田野间(图1)

  “同学们,看这扇雕花窗棂,蝙蝠纹代表福,牡丹纹寓意富贵,徽派建筑的每一处细节都是文化密码。”在黟县碧阳镇古黄村党群服务中心,建筑工程学院教师黄冠君用随身携带的画笔迅速勾勒出一幅草图,现场指导学生测绘及绘图的技巧。这样的“田野课堂”是建筑工程学院学生的必修课。每年,学院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都会像蒲公英一样散落乡村田野,师生们背着测量仪,扛着摄像机,为古村落建立“数字档案”。

  建筑工程学院2021级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李浩楠至今记得2023年第一次下乡参与调研的经历。“虽然之前在书本上看到过马头墙防火的原理,但是当我亲眼看见被大火烧毁的半面山墙时还是感到无比震撼,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其价值”。李浩楠和团队成员花了15天绘制黟县宏村的建筑分布图。当村民指着图纸说“这是我家老祠堂”时,皮肤晒得黝黑的李浩楠从中读懂了“乡愁”的内涵。至今,建筑工程学院已为我省20多个村落编制保护规划,这些凝结着师生汗水的图纸,不仅作为实践成果进行展示,还成为学生们实现职业理想的基石。

青春筑凯发国际梦田野间(图2)

  “这个污水处理方案,咱们能不能考量引入社会资本?”在第七届“挑战杯中国联通”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场,建筑工程学院教师指导陈路路参赛团队的《“习旧演新”——传统村落杞梓里空间形态现状调查》吸引了专家的目光。这份基于实地调研的报告最终获得省赛二等奖。

  这样的实践成果转化并非偶然。建筑工程学院将乡村实践与专业竞赛深度融合,通过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赛道,让学生们带着现实问题备赛、参赛。2024年,学院教师邢凯峰带领学生实践团队在灵璧县虞姬乡虞姬村调研时发现,村民晾晒农作物占用道路存在安全隐患。他们便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设计出村口多功能文化广场,既保留了乡土气息,又融入了现代设计,该方案还被列入当地和美乡村建设示范项目。“当看到自己的设计图变成施工图,才明白知识真的能改变乡村”。

  凯发网站 K8入口首页

青春筑凯发国际梦田野间(图3)

  “姐姐,这栋徽派房子怎么画呀?”2022年,在歙县徽城镇“七彩假期”课堂上,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学生张文在课桌前俯下身、手把手教留守儿童勾勒马头墙的轮廓。每年暑假,建筑工程学院“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队都会走进乡村,除了美术课,还开设红色教育、建筑科普等课程,为更多留守儿童打开看世界的窗口。

  更动人的是长期扎根的坚守。学院教师方群莉连续七年追踪徽州村落的空间基因,不仅带着学生手绘了上万张图纸,还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休宁县榆村乡郑湾村,80岁的程大爷至今怀念一群大学生帮他修复祖宅时,每天收工陪他唠家常,听他讲故事的场景。“他们修的不只是房子,还是我们的根啊。”程大爷动情地说。

青春筑凯发国际梦田野间(图4)

  位于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行政楼三楼的育人成果墙上,展示着“筑光拾里”志愿服务项目十余年的实践成果:百余项规划设计项目、20多个示范村建设、30余篇乡村调研论文等。比这些更珍贵的是学生们的成长蜕变。曾怕脏怕累的城里姑娘王倩,如今能徒手测量老屋地基;不善言辞的内向男生费国强,在与村民沟通的过程中练就了“方言技能”。

  凯发国际官网登录 K8平台首页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课堂搬进乡村里。”这是建筑工程学院的育人理念,更是学院师生的行动指南。当学院教师黄冠君带着学生走过他的第58个调研村——古黄村时,他指着远处新落成的乡村会客厅说:“你看,那是我们学生参与设计的,现在成了村里的文化地标。”烈日下,乡村会客厅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金光,像一面镜子,映照着高校育人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十余年来,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师生们用脚步丈量大地,以实践滋养初心、诠释担当。在路上,乡村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生动的教材,而那些扎根泥土的青春,正在长成支撑乡村振兴的参天大树。这或许就是实践育人的真谛: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火种,让每个走进乡村的青年都能在服务他人中找到意义、实现价值。

  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十载深耕,百村印记,千名师生扎根乡土。自2013年起,学院以“筑光拾里”志愿服务项目为载体,将育人课堂搬进乡村田野,探索出“规划保护、科技赋能、实践育人、文化活化、生态建设”五维融合模式,走出一条高校赋能乡村振兴与实践育人同频共振的特色之路。

  学院始终秉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课堂搬进乡村里”的育人理念,构建“田野课堂+专业竞赛+志愿服务”三维育人体系:暑期“三下乡”将测量仪、绘图本化作“青春工具”,为二十余个古村建立“数字档案”,让徽派古建的“文化密码”在测绘中被读懂;在“挑战杯”等竞赛中紧扣乡村需求,学生团队设计的“村口多功能文化广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等成果直接转化为和美乡村建设示范项目;“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队连续十年为留守儿童开设建筑科普课,教师团队七年追踪徽州村落空间基因,在修复老房子的同时,更守护了村民的“乡愁根脉”。

  十余年实践,学院及师生收获的不仅是百余项规划设计成果、二十余个示范村建设案例、三十余篇乡村调研论文,更培育出一批“懂乡村、有情怀、能实干”的时代新人。乡村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生动的教材。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筑光拾里”志愿服务项目,让更多学子成为乡村设计师与文化传承者,以青春之笔,续写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当得知荣获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银奖的那一刻,宫慧茹和她的队友们激动得相拥而泣。

  凯发国际官网登录 K8平台首页

0536-798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