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安全、可靠的肥料产品
央广网西宁3月28日消息(记者汪晓青)新鲜的蔬菜、饱满的枸杞、鲜嫩的三文鱼、美味的牛羊肉……近年来,来自高原青海的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输送至省内外的市场,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高原绿色农畜产品香飘万家,打开了“青货出青”的新方式。
青海地处世界屋脊,被公认为全球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近年来,青海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加快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培育壮大牦牛、藏羊、青稞等特色产业,大力推动高原特色冷凉蔬菜供港,青海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塘巴村,村民刘永芳手脚麻利地将新鲜采摘的蔬菜码放整齐,打包装袋。“只要手脚勤快,多劳多得,家门口也能挣大钱。”依靠蔬菜分拣包装,刘永芳一年能挣到两万多元。
互助县平均海拔2600米,年平均气温3.4摄氏度,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病虫害少,土壤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具有种植冷凉蔬菜的独特优势。
每年5月至10月,南方蔬菜生产进入“空窗期”,气候冷凉的青海正是蔬菜生长的最佳时期。瞅准这一市场需求,互助县从2019年开始建设供港澳冷凉蔬菜基地,通过与海关部门对接建立“关企联络员”“关地合作”机制,推动高原冷凉蔬菜走向广阔市场。
2023年8月,满载着新鲜蔬菜的冷藏车从互助县出发送往香港市场(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2023年8月,青海高原冷凉蔬菜首次供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到2024年,青海省高原冷凉蔬菜输出70多万吨,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据了解,目前,互助县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冷凉蔬菜有彩虹甜菜、羽衣甘蓝、豆苗等30余个品种。今年互助县将有西洋菜、多彩南瓜等12个新品种进入香港市场。
为使输出地建设更加稳健,青海省委省政府、农业农村部建立并落实省部共建机制,青海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共同印发《青海省进一步深化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4-2030年)》。
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马铃薯,冷凉蔬菜,枸杞,冷水鱼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成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的重要力量,也让国内外消费者的餐桌上有了来自青海的“风味”。
记者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获悉,2024年,青海省聚力打造“净土青海·高原臻品”青海农牧业区域公用品牌形象,举办农畜产品品牌宣传及产销对接活动182场(次),“玉树牦牛”等入选农业农村部品牌培育计划,“江源臻品·玉树牦牛”等特色农畜产品直销北京,牦牛及其产品获供港准入,冰鲜藏羊肉进入澳门市场,在香港设立首个“青海·西宁城市生活馆”和“河湟田源”品牌产品展销体验店,海北州在山东、江苏、广东等地开设“三地百柜”50家。据统计,全省输出各类绿色有机农畜产品110.15万吨173.2亿元。
春日的高原,绿色输出的捷报再传。据西宁海关统计数据, 青海省冷水鱼、冷凉蔬菜万吨级“双冷”农产品出口产业集群建设加力推进,2025年前两个月,“双冷”产品出口强劲,实现开门红,冷水鱼(鳟鱼类)出口1062.6吨,增长2.1倍,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74.8%,出口量持续稳居全国第一;高原冷凉蔬菜出口1140.1吨,增长3.8倍,增速位列全国第三。
高原大地上,农牧民群众辛苦种植、养殖的农产品,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宝贝”,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美味”。这份来自高原青海的绿意,香飘万里,也带富着一方。
来自高原青海的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输送至省内外的市场,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高原绿色农畜产品香飘万家,打开了“青货出青”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