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安全、可靠的肥料产品
为总结推广我区供销社系统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典型经验,进一步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示范带动全区供销社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
北流市供销社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任务,聚焦水稻产业,在优化农资供应、畅通农产品流通等传统服务领域基础上,积极参与全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构建“龙头企业+基层社/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服务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以“耕、种、管、收、加、储、销”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路径,促进农业降本增效、农户增产增收。
在县级层面,充分发挥现代农资配送服务中心的核心作用。优化配送流程,确保农资能及时、准确地送达各个乡镇级服务站和村级网点。同时,设立农业技术咨询,配备专业的农技人员,随时为农民解答种植、养殖等方面的问题。引入桂林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提供农业贷款服务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同时与电商平台合作,搭建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推介优质农产品。在镇级层面,依托22个乡镇级农资配送服务站,拓展服务功能。除了做好农资存储和销售等服务外,还设立农业技术咨询、庄稼医院、农机服务、快递收发窗口和金融服务点,为农民提供多种便利服务。在村级层面,以168个村级农资经营服务网点为基础,打造农民身边的综合服务站。设置农业技术咨询宣传栏,定时更新农业知识和技术要点。安排专人负责快递代收代发,确保快递安全、及时送达。组织成立农产品销售队伍,统一收购和销售农产品。通过县乡村三级协同联动,构建纵向联动、横向整合、有机互补、协作合同的为农服务中心网络,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2024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储备供应化肥2.3万吨,农药3279吨、农膜254吨,有力保障当地农民农业生产,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培育壮大北流供销集团公司及子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加强与基层社、农民合作社合作,为农民提供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综合性服务,形成“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给农民打工”的工作格局。一是产前农资供应到户。北流供销惠农服务有限公司及农业生产资料公司,配备6辆“农资快递”配送车辆,依托168个农资经营网点为278个村提供农资下乡服务,送肥至田间地头。今年春耕期间,共供应化肥2.8万吨,农药2610吨,农膜280吨。二是产中密切跟踪服务。北流供销惠农服务有限公司聚焦打造“懂农业、能带头、有担当”的专业型人才队伍,组建一支25人的农事专业服务团队,因地制宜开展生产托管服务和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服务规模稳步提升。同时对农村基层干部、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基层社业务骨干培训,目前培训超1000人。三是产后保障增收致富。北流供销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租用10台收割机为22个乡镇及周边区域农户提供稻谷收割服务,收割费用由市场价130元/亩降至80元/亩,大大减轻农民负担。夏收收割服务农田1.2万亩。同时,补齐烘干短板,建设北流首个年烘干10000吨稻谷的大型生产项目,实现稻谷烘干、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弥补北流烘干一体化短板,目前已烘干稻谷8200吨。烘干后的稻谷一部分用于粮食储备,一部分由北流供销电子商务公司重点培育的“铜桂香”品牌,进行统一包装、销售,销售大米337吨,销售额305万元,企业创收160多万元。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积极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协调,成功获批粮食收购资格许可,为全市22个乡镇提供上门收购、及时烘干、安全仓储等一站式粮食收购服务,收购稻谷4500吨,为农民增加收入近60万元,助力北流市粮食储备。
一是探索服务新模式。加强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采用由村两委整合土地资源的方式,供销社提供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流程服务。北流惠农服务有限公司在西埌镇平山村通过“公司+村级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对分散的稻田以及撂荒地进行整合,实施“四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全程托管服务,建立515亩水稻土地托管标准化试验示范区。二是技术赋能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推广应用现代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构建标准化种植体系,从种子选育、田间管理到收割仓储,制定全流程操作规范,实现了水稻育秧、插秧、施肥、收割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经实践验证,水稻平均亩产较以往提升15%,稻米品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转型升级。三是打造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试验示范区的实际运作,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产业体系。稻谷收割后,依托日均处理量达320吨的现代化烘干设备进行标准化加工,有效将稻谷霉变率降低至1%以下,储存品质与加工效率显著提升;同步引入精美的包装设计,以“铜桂香”品牌为核心,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品牌化销售后,“铜桂香”大米市场售价较普通稻谷提升160%,亩均增收达800元。据统计,这种方式为平山村集体增收25万元,农户增收77万元,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四是以点带面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推广试验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带动全市农业生产实现标准化和产业升级,推广全产业链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增加产量的目的,使土地平均利用率提高95%,粮食作物每亩增产10-20%,同时实现了对农田的保护性耕作。2024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开展土地全托管面积9000亩,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4.05万亩次。
田东县供销社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整合各类农业服务资源,以无人机飞防为切入点开展土地托管,探索出一条丘陵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获得农民群众认可,实现了“农民进城打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
一是积极引进能人。创新选人用人机制,通过财政供养公开招聘飞防、农技等年轻专业技术人员4人,通过发展合伙人培训合作社、综合服务社飞手6人,破解了田东县供销社人员老化、技术人才短缺难题,为田东县供销社注入新血液,为拓展土地托管服务提供保障。二是坚持联合合作。田东县供销社共领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农合联11家,将合作经济组织从“户户联合”升级到“社社联合”。通过集团化、农合联抱团发展,将基层社、农资公司、合作社、植保站的飞防机械、技术人员、展示门市部、病虫害防治情报等联合起来,重点解决飞防植保飞手技术、用药技术、农药质量保障问题,做强飞防植保服务,服务范围覆盖全县及周边地区,不断增强为农服务能力。通过联合合作,合兴农业供销集团公司整合了2个植保站、2个合作社及20个服务网点,2个企业服务资源共配有5台无人机、2台飞防植保作业车辆,服务基地10个、种植大户15户,带动专业合作社40家,联结带动社员1300多户。截至目前,已发展芒果、火龙果、山茶油种植等35000亩;发展山茶油加工、山羊养殖、休闲旅游等产值500万元;建设水肥一体化及农资示范基地5000亩,芒果种植示范基地20000亩,火龙果示范基地5000亩。合作社及联合社在为周边农户托管土地的同时,年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5万多人次,农民务工创收500余万元,助农节支增收800多万元。
一是培育壮大服务主体。全额出资成立广西田东合兴农业供销集团有限公司,把该公司打造成为田东县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带动乡镇基层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合兴公司或基层社在开展土地托管时与农户签订协议,由合兴公司直接提供农资,以防误用伪劣产品影响产量,同时,通过统购统销方式,以出厂价大规模购入农资,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销售给农户。据统计,2024年销售“放心农资”3800多吨,销售额800多万元。病虫灾害防治、农技指导等26次,吸引周边农户采购合兴公司农资110万元,2024年供销社系统售给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1.9亿元,同比增长1.08%。二是打造为农服务中心。将原土产公司桐油厂改造提升为田东县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设农资超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冷链仓储分拣、汽车综合服务4个功能区,以田东合兴农业供销集团有限公司为主,组织田东县通合供销电商公司、田东县合润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田东县金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田东县祥达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广东拉多美化肥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开展经营服务,共解决了3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问题。目前超市主要经营适用于芒果、香蕉、甘蔗、桉树、蔬菜、水稻等作物的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种子,10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800多万元,服务周边乡镇50多万亩耕地林地。三是建设供销物流产业园。引导品牌快递企业进驻开展统仓共配,同时引进9家企业入驻开展化肥、农药、种子农资经营服务和无人机飞防植保、育苗、农技咨询等农业社会化服务。
一是因地制宜探索土地托管运作模式。以县供销社直属公司和基层社为服务主体,针对连片种植的农作物进行统一托管服务,通过集约化、规模化运作管理降低生产管理成本,向农民收取低于同期市场价格的服务费用,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权和收益权的状态下,完成农民托付的各项服务。服务内容根据当地实际,包括农资直供直施、种肥同播、田间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农产品销售等一个或多个环节托管服务,同时提供全托管服务。二是服务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围绕县内合作社、大户种植的甘蔗、水稻、圣女果、莲藕等特色作物开展飞防,促进产业发展。三是逐步拓展服务领域。重点服务好农业产业的同时,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向民间建筑、祭祀殡葬、山林消防等领域。例如今年四月份共用动四架次无人机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山火扑灭和森林防火宣传。出动二十多架次无人机帮助村民吊运建材建设民房、修葺坟茔等。四是积极外扩服务区域。将服务范围拓宽到其他地市,对武鸣、平果等外地甘蔗、水稻等种植合作社、大户开展托管服务,逐步推广飞防植保新服务。2024年,田东县供销社开展以农资配送、代耕代收、飞防、水稻点播为主的土地托管服务44000亩,其中实施农资农技、飞防植保等服务面积达3.3万亩,水稻烘干900吨,育苗800万株。飞防服务每亩收费15元,节水60%,节药30%,省时70%,省费30%,每亩农作物可节支增效200-600元。预计每年为农民节支增收600万元以上。
平南县供销社探索形成了以“耕、种、管、收”全程托管和关键季节托管服务为主要模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新路径,解决了耕地撂荒和“谁来种地”等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引领小农户迈向现代大农业,共享农村改革成果。
(一)多方式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平南县供销社组织、建立29个村级供销社,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94家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托管服务。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一条龙”全程托管服务,农产品销售后,扣除基本投入成本和服务费后,收益全部归农户所有。如:平南县大安镇供销社领办的平南县正达农机专业合作社,采取一条龙的服务,达到了“九统一”,即统一耕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农资服务、统一统治防治、统一灌溉服务、统一机收、统一烘干、统一销售,大大降低了粮食种植成本,提高了售价,使合作社成员得到了实惠。2024年参加土地托管的村民达到800余户,托管土地面积达1500余亩,为村级增收15万元。
(二)多聚道探索土地托管路径。平南县大安镇供销社领办的平南县正达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项目,积极开展土地托管模式探索,通过逐户与农民签订土地托管合同的方式,将原有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用机械化、规模化耕种代替传统的种植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助力贫困户脱贫。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创新模式被平南县农业农村局列为全县农业重点推广项目,合作社经营规模增长到4700亩。目前服务农户856户,安置剩余劳动力98人,参加土地托管农民每亩纯收入增加300余元。
(三)多模式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业需求,采取“合作社 + 村集体 + 农户”的托管模式,形成了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模式,帮助和协助其种出好品质,卖出好价钱,提升农业生产效益。2024年,平南县供销系统托管土地4.2 万亩,有效促进了当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四)全方位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供销社领办的多个合作社都成立技术服务部,负责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的技术要领,新品种的开发,新科技的引进。合作社多次选派技术服务部工作人员到各地农学院学习,先后邀请专家到合作社指导、培训或给成员上课,提高了合作社成员的技术管理水平。2024年平南县供销系统积极举办农业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无人机、耙耕机、插秧机等作业技能培训,累计举办培训班11期,培训人员1089人次,培养了一批一线农机技术人才。
(一)经济效益明显。由供销社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入社土地由专业合作社统一耕种,农民当上股东,可享受年底分红,还可到合作社务工取得劳动收益,有效增加了收入。平南县正达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引入种植大户15户、引入全程服务式机械108台,以大安镇、镇隆镇耕地相邻的26户及1个生产队农民承包的2008亩土地入股,每亩折价550元,实现了土地经营权变股权、农民和种植大户变股东,实现了合作社经营业主、种粮大户、农户三赢。
(二)社会效益显著。机械化统一耕作,解放了劳动力,可使农户向二、三产业转移增收,使本村水稻生产形成了机械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之路,推动了农业生产机械化进程,对入社成员的土地成方连片进行平整,打破户与户之间的土地边界,原来的田边地沿、沟沟坎坎消失了,增加了耕地面积,在辖区起到了示范带动效应。如平南县正达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托管土地提供“耕、种、管、收、售”一条龙服务,把大量不愿种地、不会种地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整合了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连方成片,使小田变大田,解决了进城务工农民的“土地包袱”,节省来回返乡时间和费用,间接增加了农民务工收入,推动实现富民强村。2024年,平南县正达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生产托管服务,深耕深松7000 亩、种肥同播 6000 亩、农作物统防统治 9000 亩、机收 5000 亩,节约了 10% 左右的作业成本。
(三)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统一机械化“一喷三防”采用低毒高效农药,降低农药残留。废弃包装物统一回收无害化处理,解决了以往农户你防他不防、施药周期长、废弃农药随处扔的弊病。合作社通过机械施肥、种肥同播、测土配方、统防统治等技术,每亩减少化肥农药用量10%-20%,有效落实了“双减”目标。麦秆机械捡拾打捆还田解决了秸秆焚烧的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生态保护效果。2024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较2022年增加3000亩,服务小农户数量新增381余户。
东兰县供销社以服务“三农”为核心,通过全资控股、领办等方式,培育了东兰县绿洲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益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金大地农资有限公司、新供销物流有限公司等多个经营主体,不断探索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构建起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服务体系。
(一)创新“六统一”配送模式,构建三级服务网络。金大地公司作为东兰县供销社控股的农资企业,以“保障供应、稳定价格、服务农民”为核心,打造“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标识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规范服务”的“六统一”连锁配送体系。该公司投资建设县级农资配送中心,拥有3000平方米仓储设施,配备4台配送车辆,整合化肥、农药、种子等200余种农资商品,实现“从厂家到田间”的直供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农资价格较市场价低10%-15%。在此基础上,公司构建“县级配送中心—乡镇中心店—村级加盟店”三级网络,在全县14个乡镇发展农资直营店、加盟店160余个,实现行政村覆盖率100%,配送率达85%。2024年,共销售化肥、农药等农资11073吨,占全县市场份额8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农资供应“主力军”。例如,在武篆镇那烈村等产业基地,金大地公司通过村级网点直接配送微生物菌肥、有机肥,确保种植环节的技术标准和投入品安全,为富硒墨米、稻鱼共生等项目提供有力支撑。
(二)严抓质量管控,守护农民“舌尖上的安全”。针对农资市场假冒伪劣问题,金大地公司建立“源头把控—过程监管—售后追溯”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在采购环节,严格筛选国内外知名品牌,与云天化、洋丰等20余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签订质量承诺书,杜绝“三无”产品入库;在储存环节,实行分区分类管理,化肥、农药按品种、规格、用途精准存放,配备防潮、防火设施;在销售环节,推行实名登记制度,建立电子台账,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2024年,公司配合农业执法部门查处假冒化肥27吨、伪劣种子1.3吨,有力净化农资市场环境,让农民用上“放心肥”“安心种”。
(三)延伸技术服务,赋能科学种田。金大地公司打破传统“卖产品”模式,组建由7名农技专家、15名村级服务员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通过“配送+培训”“线上+线下”方式提供全程技术支持。一方面,结合农时季节,在各乡镇举办20余场农业技术推广会,围绕墨米种植、稻鱼共生等项目,讲解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培训农民3000余人次;另一方面,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发布农技知识,累计推送施肥指南、灾害预警等信息500余条,解决农户田间管理难题。例如,在2024年夏季暴雨灾害后,公司技术团队第一时间深入隘洞镇板开村等产区,指导农户喷施叶面肥、补种耐涝作物,减少损失超20万元。
(四)数据驱动保供稳价,扛牢农资保供责任。金大地公司依托配送网络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各乡镇农资库存、销售动态,建立“淡储旺销”机制,在春耕、秋收等用肥高峰期提前储备化肥3000吨,确保供应不断档。针对脱贫户、监测户推出“先赊后销”“送货上门”等便民服务,2024年累计为500余户困难群众垫付农资款30万元,助力粮食稳产增收。2025年春耕期间,面对化肥价格波动,公司通过批量采购、平抑差价,将尿素、复合肥等主要农资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保障全县10万亩农田春耕用肥需求。
(一)创新“四位一体”模式,激活土地资源效能。由东兰县供销社资产管理公司和武篆镇供销社联合出资创建的益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武篆镇那烈村为核心,探索“供销社+大湾区企业+合作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整合碎片化农田,打造集中连片的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截至2025年4月,一期项目已流转土地520亩(红军田核心区),辐射带动周边村屯流转土地600亩,累计支付村级集体经济土地流转资金60万元,实现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以上。通过“保底租金+效益分红”机制,村集体与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破解土地撂荒难题,激活乡村沉睡资源。
(二)推广绿色循环技术,打造高品质农产品基地。益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稻鱼”共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贝贝南瓜与芥菜轮作等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一田多用、一田多收”。2023年,基地种植富硒墨米500亩、玉米1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00亩,建成稻鱼共生综合体50亩,产出的墨米、稻鱼等农产品经检测无农残,富硒含量达标,单价较传统农产品提升30%。同时,通过“示范种植+技术培训”,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芥菜100亩、猫豆60亩,预计户均年增收5000元。
(三)强化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益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聚焦“稳就业、促增收”,优先吸纳脱贫户、留守妇女等劳动力参与田间管理、农产品分拣等工作,累计提供就业岗位8000人次,支付务工工资80万元,人均日工资达100元。2023年国庆期间,合作社承办“庆丰收・迎国庆・鱼肥稻香说丰年”活动,吸引游客5000余人次,带动周边农户销售特色农产品20万元,探索“农业+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此外,合作社建立“保底收购+市场溢价”机制,2024年帮助农户销售墨米、辣椒等农产品50吨,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环江县供销社立足精准服务“三农”,积极建设为农服务平台,努力在农资、农技等服务下功夫,不断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
环江县供销社聚焦主责主业,克服困难,自筹资金800多万元,在大才供销社投资建设了占地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的农业服务产业园,配备了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农产品交易、果蔬分拣加工、农技服务培训等服务区,恢复了已经停业20多年的农资经营业务,搭建起了服务“三农”的平台。
环江县供销社加快创新服务模式,立足精准服务,围绕“保供应、稳物价、惠民生”的目标,不断延伸农资网点服务,目前在全县建设3个共5000平方米的农资集配中心仓库,在12个乡镇建有36个销售网点。直接将化肥、农药配送到各网点和田间地头,减少农户生产成本,主动开展售后跟踪服务,深入各区域为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同时,积极与中国农资集团合作,在河池市率先建成了集土壤检测、智能配肥、无人机植保、水肥一体化、订单农业等于一体的农资连锁供应体系。目前共完成2000个样本检测,涉及土地面积达23000多亩,建设智能配肥网点20多个,实现智能配肥30000多吨。举办“放心农资惠万家”系列活动200多场,提供优质放心农资45000多吨,受惠农户达15000多户。还与乡镇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乡镇政府牵领村两委和其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等模式,合作开展农资保价稳供工作,一线品牌厂家直供到村,将利润留给农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
一是组建专业的代理记账队伍。把基层社的专业财会人员抽调组建环江新供销代理记账有限公司,向行政事业单位、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理记账业务,下乡下点对136家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关人员的业务能力,规范村级财务行为,为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作出贡献。二是组建专业的飞防团队。成立环江数字供销农业公司,组建飞防团队,团队成员均经过严格培训,具备熟练操作无人机及应对各类作业情况的能力,企业拥有3台植保无人机,开展无人机植保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与农户密切沟通,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农田的实际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飞防植保方案,深受农户的欢迎。同时大力推进土地托管,发展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托管模式,为农民提供耕、种、管、收、储、销等环节服务,全力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截止目前共完成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52530亩次,土地托管面积39470亩。
百色市田东县林逢供销社是自主经营的乡镇供销社,该社在做好传统主营业务农资仓储销售配送、日用消费品销售等业务的同时,积极尝试和实践土地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新型业态,取得明显成效。
林逢供销社通过供应链系统对接厂商,以出厂价获取商品,在商品指导价基础上降低商品毛利,以最优惠的价格销售给群众。例如,与广西那丰集团在辖区内合作建设复合肥厂,生产固体水溶肥、液体水溶肥、宝珠牌复合肥等产品。通过合作,实现了多方互惠共赢:一是减少了中间商环节,降低了农民开展生产经营的成本;二是减少了运输成本,将价格优惠的农资产品供应给农户;三是增加了供销社的收入,为创建“千县千社”示范基层社奠定了基础。
林逢供销社利用线上线下供销采购平台,收集整理农户种养殖信息台账,根据不同农时季节和生活物资需求,以订单采购模式,精准匹配市场需求,高质高效对接销售,从而实现低库存免积压,大幅减少仓储运输和周转成本。同时还争取到上级补助资金购买了2辆农资配送车,及时将各种农资送到田间地头,基本实现了“大货车到村,小货车到门”,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了农资配送效率,增加了农资产品的销量。2024年完成农资销售配送5000多吨。
为了确保农业丰收,保障农民的利益,林逢供销社结合本镇产业特色,建立林逢供销社综合庄稼医院,主要开展测土配方、病虫灾害统防统治技术指导等服务,接受农民群众咨询,答疑解惑,强化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技能。同时,林逢供销社还在相关行政村建立村级庄稼医院服务点,帮助农户朋友足不出村即可就近享受便民服务,提升服务农业生产能力水平,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好评。
近几年来,林逢供销社先后购买了4台大疆牌无人机,招聘2名专业无人机操作员组建了专业的无人机飞防植保服务队,主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联系对接开展飞防植保服务,作业范围涵盖甘蔗、芒果、火龙果、圣女果、水稻、蔬菜等多种农作物,服务范围涵盖田东县10个乡镇及周边县的部分乡镇,服务面积已突破8000余亩。为了及时满足农户需求,林逢供销社飞防技术人员采取轮班作业,传承“背篓”“扁担”精神,把无人机飞防植保作为保障农业生产的重点工作来抓,确保人歇机不歇、夜间飞防不间断,打响了供销服务服务品牌。
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土地撂荒严重的情况,近几年来,林逢供销社依托村委会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新模式,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一是强化技物结合,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制定规范的生产标准和托管服务流程,发挥专业化服务优势,与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二是通过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提高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目前,林逢供销社共托管土地4000亩,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供销社受益。
来宾市兴宾区石陵供销社以供销社综合改革为契机,积极主动作为,不仅打赢扭亏为盈翻身仗,更发展成为兴宾区供销社系统基层社示范社,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系统内其他基层社开展为农服务。石陵供销社是自主经营的乡镇供销社,目前主要开展农资供应、无人机飞防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是供销社传统主导业务,也是供销社为农服务的主要工作。然而,多年来全系统农资经营阵地逐步丢失,除农资公司外,无一基层社经营农资。2023年,石陵供销社在兴宾区联社的鼓励与支持下,建设农资配送中心,重拾农资经营主业。通过与当地村委、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合作开展农资订单式服务,以农资配送中心为主体,辐射带动其他有条件的基层社开展农资经营,在石、三五、迁江、正龙等多个乡镇,与村“两委”合作,吸纳村集体经济资金,新建设10个村级农资经营网点,通过向大型农资生产企业集中采购和批量订购从而降低农资购进成本,每吨尿素、复合肥零售价格低于市场价40-80元,不仅进一步织密了兴宾供销系统农资配送网络,还能将经营利润分配一部分给村集体经济,做到让利于民,彰显供销人真真正正姓农、务农和为农本色,助力本地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2024年全年销售各类化肥、农药3522吨,让利20万元左右。
2024年以来,石陵供销社深入落实来宾市供销社、兴宾区联社“以强带弱、以小谋大”工作部署,以农资配送中心为主体,辐射带动其他基层社开展农资经营,在兴宾区20乡镇,发展31个村级农资经营网点,畅通农资配送“最后一公里”,进一步织密兴宾供销系统农资配送网络,巩固提升供销社农资流通主渠道地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带动系统内其他基层社合作发展,用活现有资源和预期资源,增加经营收入。对蒙村、石牙社、工业品等薄弱基层社和企业进行融资帮扶,如借款给蒙村供销社盘活闲置资产建设超市,助其破解“守摊子、混日子”的困局;还为村级供销社购买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助力完善基层组织为农服务功能,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携手共促发展。
石陵供销社积极探索创新合作发展模式,主动延伸服务领域,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石陵供销社组建了一支专业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配备植保无人机3台、其他机械设备12台,并招募农机手,为兴宾区糖料蔗、沃柑等特色产业种植开展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生产性服务,实现从机耕种植、病虫害无人机防治到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不仅降低了农药残留,保障食品安全,还有效解决土地撂荒和碎片化耕种问题,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4年,服务队在兴宾区域内完成4.25万亩次农业社会化服务。